中共攀枝花市委365体育博彩:以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022年1月5日中国共产党攀枝花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www.maomin.org     发布时间:2022-01-26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65体育博彩:绿色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能源资源优势,推动“水风光氢 储”五位一体、多能互补、协调发展,赋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共攀枝花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就以打造氢 能产业示范城市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定以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引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鲜明特征,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 绕绿色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根本遵 循。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365体育博彩: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对攀枝花提出打造世界级钒钛 产业基地和氢能产业示范城市的新定位新要求,为攀枝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指明了方向。全市上下必须提高站位,充分认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 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以清洁能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路径。攀枝花是国家“西电东输”重要基地、全国新能源示范创建城市,清洁能源富集,水资源、光 照资源、钒钛磁铁矿丰富,具备以清洁能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广阔空间。“水风光氢储”五位一体、多能互补、协调发展是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重要方 式,符合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符合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发展方向,有利于提升攀枝花在全省清洁能源产业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 可持续的二次能源,是一种绿色能源载体,是大规模消纳新能源、实现电网和气网互联的重要手段,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发展潜力巨大。抢抓氢能产业发展这一重 大机遇,以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为引领,推动“水风光氢储”五位一体、多能互补、协调发展,乘势而上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是全面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 略、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对攀枝花新定位新要求的自觉行动,是全面实施市委“一三三三”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发挥比较优势、开拓绿色产业新赛道的 现实选择,是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必将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 坚实支撑。

  (二)明确总体要求。以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 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牢牢把握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着力方向,以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为引 领,纵深推进绿色低碳战略,聚力“水风光氢储”五位一体、多能互补、协调发展,赋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开拓绿色产业新赛道、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 具有攀枝花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努力将资源优势、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好清洁能源这个“第三篇文章”,再造一个清洁能源的“攀钢”。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着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商业模式、科技成果转化 模式、产业链管理模式、协同攻关模式创新,鼓励政策机制创新,汇集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坚持绿色低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带动绿色低碳产业总体水平和竞争力大幅提升。

  ——突出优势、示范带动。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全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体系,充分发挥资源禀赋、清洁能源、市场规模、应用场景等优势,整合“内圈”、聚集 “中圈”、引进“外圈”资源,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创新产业链合作模式,建链补链强链优链扩链,推进协同发展。统筹推进氢能产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聚力 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加快“水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试点示范,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学布局、供需平衡。统筹布局能源链供需侧、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前后端,打造局部灵活坚强电网,构建多能互补的安全能源体系,带动绿色低碳产业“聚集、协同、错位、创新”发展。统筹新能源开发时序,挖掘新能源消纳能力,确保开发规模与消纳能力匹配。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在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政策支持、要素投入、试点示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企业的主体作用。

  (三)科学确立发展目标。坚持国家所需与攀枝花所能相结合,统筹当前和长远发展,全力做好清洁能源文章,着力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低碳产业集中承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32%左右,绿色低碳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 以上工业比重达30%左右,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基本建成,氢能发展初具规模、氢能产业链集群初步建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绿色低碳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670万千瓦,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40%左右,绿色低碳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5%左右,全面建成氢能产业示范城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生产方式全面形成,与全省同步实现碳达峰。

  ——到2035年,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攀枝花的靓丽名片,形成一批有竞争实力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容量保持1670万千瓦,清洁能源消费 比重达48%左右,绿色低碳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0%左右,成为全国重要的氢能产业基地,为全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 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更大贡献,向实现碳中和目标稳步迈进。

  二、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和装备制造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聚力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

  (四)大力发展氢制备产业。统筹发展工业副产物提纯制氢,稳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建立以绿氢为主、集中式供氢和分布式供氢相结合的低成本氢气供应 体系,打造西南乃至全国绿氢供给高地。加快推进氯碱副产气、焦炉煤气提纯制氢项目,有序推进大规模集中式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推动制氢途径多元 化,积极探索太阳能光解制氢、太阳能光热耦合水热循环制氢等方式。逐步扩大绿氢制备规模,提高绿氢供应占比,支持西区格里坪园区建设制氢产业集聚区。

  (五)探索发展氢储存产业。统筹运用高压气态、低温液态、有机液态、金属固态等储氢方式,逐步扩大高密度、高安全储氢规模。推进氢储存试点示范项目建 设,探索发展高压储氢容器制造,积极发展钒钛基储氢合金材料、铝基储氢材料、稀土储氢材料、有机储氢液体介质等产业。开展钒钛基材料固态储氢技术示范,加 快推进大容量储氢容器产品化、产业化。

  (六)深入发展氢运输产业。科学规划高效、低成本的氢输送网络,统筹建设加氢综合能源站和氢储能、氢运输示范应用等项目,合理布局长管拖车、高压管排车等 短距离氢运输工具,实现市域内绿氢供需网络连通、绿氢应用可及可达。推动金沙江区域“中圈”协同开展氢运输网络和设施建设,推进“攀枝花—凉山—雅安—成 都绿色氢路”“攀枝花—丽江—大理滇西北氢走廊”建设,逐步打通成渝贵昆“外圈”及南亚、东南亚等国内国际绿氢输送通道。

  (七)统筹发展氢能应用产业。大力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示范,推广氢燃料电池重卡汽车,开通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加大氢能在矿山运输、长途货运、 城际物流、旅游客运等方面的应用力度。积极推进氢能分布式能源应用示范,逐步扩大氢能固定式发电能级、增加氢能备用电源数量,加大氢能在应急保供、应急调 峰方面的应用力度。稳步推进氢化工、氢冶金、天然气掺氢应用示范,支持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传统化工企业新增电解水制氢装置、第三方企业新建绿氢化工项目, 支持重点钢铁冶炼企业开展绿氢在钒钛磁铁矿分离提取中的应用示范,加大氢气作为粉末冶金、3D打印钛粉等高端制造业还原剂的推广应用力度。大力发展氢健康 产业,积极探索鼓励氢能在康养、医学、运动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支持钒钛高新区建设氢能支撑产业和应用产业集聚区。

  (八)建设区域氢能装备制造高地。以燃料电池钛双极板为突破点,积极推进制氢储氢运氢装备及零部件、氢燃料电池电堆及零部件、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整车制造、氢能窑炉、涉氢测量仪器仪表等氢能产业相关装备制造业发展,逐步将攀枝花打造成区域氢能装备制造高地。

  三、推动“水风光氢储”五位一体、多能互补、协调发展,做强清洁能源产业

  (九)积极推进水电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银江电站建设,力争“十四五”末建成发电。推动二滩、桐子林、金沙电站等已建成项目稳定出力。推进水电绿色发展。加强水资源调度,统筹流域水电综合管理,建立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十)统筹加大风电开发。统筹自用与外送、水电与光伏、风电的关系,大力推进环境友好型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以仁和区和盐边县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为主的风电场项目。探索分散式风电、风电与观光旅游综合开发建设。

  (十一)有序发展光伏发电。探索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水资源配置”“光伏+基础设施建设”“光伏+煤炭采空区治理”“光伏+乡村振兴”“光 伏+城市更新”“光伏+尾矿库(渣场)综合利用”等一批示范性项目建设,加快打造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深入推进分布式光伏整县试点项目建设,支持“光 伏小区”“光伏小镇”“光伏乡村”发展,实施一批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拓展光伏应用场景。

  (十二)合理布局储能产业。统一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力争平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在“十四五”中期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光伏+钒电池储能应用场景”示范 项目建设,探索钒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建设。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产业基地建设、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应用示范,培育百亿级锂电池、钒电池产业。

  (十三)全面推进多能互补。优化“水风光氢储”各类电源规模配比,加大“水风光(储)”“风光储”协同互补,探索“光伏+氢”“新能源+储能+氢能”等 跨界融合发展,推动“水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稳步提升输电通道输送清洁能源电量比重,培育清洁能源产业生态圈。充分发挥龙头电站、储能设施的调节能力, 力争各类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扩大天然气应用范围,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

  四、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支撑产业和应用产业

  (十四)积极发展储能材料产业。加快推进磷酸铁锂、钛酸锂、碳酸锂、石墨负极材料、燃料电池钛双极板材料、钒电解液等储能材料开发,发展壮大储能材料及相关上下游产业。支持米易县开展新能源储能材料产业基地建设。

  (十五)完善清洁能源输配体系。优化整合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开展市(县)级、园区(居民 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提升电网对新能源消纳和调控能力。探索建设微电网、智能电网、“虚拟电厂”,促进清洁能源科学调配和智能化运用。加快推进全市 天然气管网建设。

  (十六)深化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深入推进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做精钒产业,做强钛产业,做优先进钢铁材料产业,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建强“中国钒钛之 都”。实施钒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巩固提升五氧化二钒、钒铁、钒氮合金、海绵钛、钛锭等优势产品市场地位,扩大钒铝合金、钒催化剂、氯化钛渣和氯化法 钛白等生产规模,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端制造领域钛材及零部件产品,积极发展钒钛低微合金、特种合金钢、含钒钛耐磨材料等先进钢铁材料。开展钒 钛磁铁矿高效综合利用示范,推广运用氢冶金等新工艺新技术,推进长流程钢铁产业超低排放,推进绿色低碳短流程炼钢,加强低品位钒钛磁铁矿绿色高效利用,提 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大力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及配套绿色运输系统,争创全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十七)多措并举促进绿色载能产业发展。稳步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步伐,全面推进煤炭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 化改造,加快推进“气化全攀”工程,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依托灵活坚强的微电网,用好国家“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水电消 纳示范区等优惠政策,有序承接清洁能源替代带来的高载能基础端优质产业转移,推进水风光电力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和就近消纳。探索水风光富余电力电解水制氢 产业化路径。积极推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信息技术、数据灾备等大数据产业。

  (十八)创新“水+”发展模式。坚持抽蓄引灌系统谋划、水风光储协同互补,推动“以水促电、以电带水”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抽水蓄能+水资源配置+新能 源开发”三结合项目建设,探索构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水+民生工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着力解决季节性和工程性缺水 难题,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扎实推进“水+旱改田工程”,依托“三结合”项目,将覆盖区具备条件的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改造为耕地,增加耕地面积,助力解决 城乡开发建设占补平衡指标问题。统筹推进“水+康养旅游发展”,抓好金沙江大峡谷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康养旅游综合 体。大力实施“水+林业工程”,开展碳汇林营造,发展壮大碳汇经济产业,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五、强化支持保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十九)强化科技支撑。加快组建氢能及碳中和研发中心、国家钒钛新材料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打通产学研用创 新链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钒钛、氢能、石墨、锂电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促进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加快产业数字赋能,推进氢燃料电池汽 车、钒电池、微电网、多能耦合等新技术应用示范。

  (二十)加大要素保障。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一事一议”机制,优先安排制氢厂、加氢站、氢燃料电池等项目用地,积极推动氢制备和应用示范工程。 完善生产要素协调保障和应急储备机制,加快推进配套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电力直接交易政策,争取水电消纳和特色优势产业电价优惠等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创 新创业团队培养引进力度,支持高校紧扣钒钛、氢能产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设置,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技术技能人才。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构建钒钛高新区“一区 多园、联动发展”、氢能产业“一中心两区多点”发展格局。

  (二十一)加大政策支持。研究制定与本意见相衔接的配套实施方案,编制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发展规划、能源发展规划等,制定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推 动清洁能源开发与资源利用高效协同、耦合发展。鼓励发展绿色信贷,筹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基金,构建“基金+产业”资本招商体系,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扶持 力度。

  (二十二)强化组织实施。建立市、 县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处理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建立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机制,健全部门协同工作机 制。注重统筹推进,各县(区)、钒钛高新区要结合实际研究提出具体落实措施。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干部培训内容,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严格考 核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协调推进和督导机制,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